高考上榜网
PC版

走进温州蒲岐“鲨鱼村”:“血色经济”受质疑

2024-11-03 03:09本站原创浏览:88次

即使在“血色经济”的质疑铺天盖地的今天,蒲岐人还是很看重“中国鲨鱼加工基地”这块牌子。

日前,本报记者沿着乐清湾的海岸线,走进蒲岐,寻找鲨鱼加工业的真相,了解蒲岐人内心的纠结和念想。

“鲨鱼,是海龙王的将”

65岁的洪阿财腰板笔挺,看得出,他年轻的时候在海上是把好手。

确实,在蒲岐镇大概很难找到比洪阿财更经典的渔民了:16岁就跟着大人下海,在波涛里出没,捕了27年鱼。他在海上最辉煌的日子,就是曾担任乐清渔业捕捞队指挥船的船长。

船队的航迹几乎遍及整个东海海域的渔场,在漫长的捕鱼生涯中,洪阿财意外捕到过三四条大鲨鱼,大多五六千斤重,其中一条有万把斤。洪阿财至今记得,那是1987年,他们将误入拖网的大鲨鱼拖到船边,费尽力气才将这条10多米长的大家伙拖上船,割成一段段,然后把肉腌制起来。鲨鱼肉散发一股胺的味道,不像别的经济鱼类这么受欢迎,但福建和广东有的地方农民喜欢吃,说夏天吃鲨鱼肉可以防暑,还可免受蚊子叮咬。

至于鱼翅,当时的蒲岐人都不会加工,只能卖给广东人,“那副鱼翅卖了八九千块钱,要是在现在,起码要十多万啊。”洪阿财说。

蒲岐人学会加工鲨鱼的年头其实并不长。上个世纪70年代,蒲岐人捕捞的主要对象是黄鱼、带鱼、鲳鱼和勒鱼。因为市场上无人收购,捕到的梭子蟹只能重新扔进海里。鲨鱼基本上是“误捕”——它们是肉食性鱼类,紧追带鱼、黄鱼等鱼群后猎杀,被渔民的拖网一并捕捞上船。

“专门捕鲨鱼?”洪阿财对记者的问题直摇头:“从木船开始,后来到机帆船,再到渔轮,蒲岐从来没有专门捕鲨鱼的船。你不晓得,蒲岐人过去是不敢碰鲨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