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上榜网
PC版

走进温州蒲岐“鲨鱼村”:“血色经济”受质疑

2024-11-03 03:09本站原创浏览:89次

王海丰告诉我们,“海德力”现在每个月向中东和斯里兰卡出口两个集装箱的鲨鱼肉,价值大约100万元,一年有1000多万元的出口额。

蒲岐镇有规模的鲨鱼加工业是从10年前起步的,目前,蒲岐镇上规模以上海产品加工企业有四五家。但渔民私下收购鲨鱼加工挣钱的故事,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悄悄开始了。

如今做起海洋生物保健品生意的李维汉告诉记者:80年代初的时候,温州市区只有3家大饭店,温州酒家、华大利、浙南人家,都是国营的。温州人历来喜欢吃鱼皮,李维汉就送了一点鲨鱼皮过去。鲨鱼皮富含胶原蛋白,客人很欢迎。饭店一看销路很好,就开始向蒲岐人要鲨鱼皮。于是,过去没人要的鲨鱼皮开始“变废为宝”。鱼皮出在鱼身上,而蒲岐本身又没有捕捞鲨鱼的能力,所以就有了向各地渔港网络。

那时,蒲岐渔民家中还没有电话。山东、福建哪个渔港有了鲨鱼,就有线人发来电报问要不要?只要对方说出鲨鱼有多长,蒲岐人就能估摸出鲨鱼有多重。至于价格,也是蒲岐人说了算,外地的渔民既不会加工也没有销路,一条大鲨鱼能卖五六千元求之不得了。谈妥价格,蒲岐人立马飞奔过去,雇辆卡车日夜兼程地拉回蒲岐。

鲨鱼运到,蒲岐镇上的刀手登场了。他们是经验丰富的渔民,分割的工具是最原始的“三件套”:一把剖鱼的巴掌大的鲞刀、一只木桶、一袋粗盐。刀手通常从鲨鱼的腹部下刀,五六个小时后,可以剥下整张鲨鱼皮。犒劳他们的,不仅有一二百元的辛苦钱,还有一顿丰盛的鲨鱼餐。

“那时,弄一条大鲨鱼,可以挣千把块钱。”李维汉说。

确切地说,蒲岐鲨鱼加工业开始于鲨鱼皮和鲨鱼肉,而不是鱼翅。

“这种小鲨鱼,过去只能做鱼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