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袁纯清在深入全省各地进行调研后指出:山西能不能实现跨越发展,关键看能否做到转型发展,关键看转型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近两年,万荣县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引人引智引财,实现“万荣大黄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形成规模养殖产业群,促进了传统优势产业的全面提升。一年半时间,全县大黄牛存栏6100多头,其中,百头以上规模养牛场8个,50头以上重点养牛场32个,年繁殖牛犊2200多头,年出栏肉牛3000多头。 解放思想 换个思路求发展 万荣县是全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晋南牛”的中心产地。万荣大黄牛是役肉两用型的珍贵品种,以其屠宰率为58.4%,净肉率为50.2%,居全国五大地方良种牛之首。其肉用价值远远超过其它四大地方良种牛,可以与英国的西门塔尔、意大利的利木赞、日本的褐牛相媲美。 万荣大黄牛曾有过辉煌历史。上世纪50年代,由于农村生产力低下,机械耕作少,肥料缺乏,养牛业作为役用和肥料的来源得以发展壮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养牛高潮再次兴起。据当时不完全统计,全县的黄牛存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3.7万头猛增至8.6万头,黄牛饲养量达到历史最高峰。万荣大黄牛曾经三次赴省进京参加农业博览会。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提高,“养牛为耕田”的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加上养牛“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等原因,万荣大黄牛存栏数量急剧下滑。 面对严峻形势,县畜牧兽医局局长闫国伟带领一班人深入群众中找答案。里望乡乔薛村回村大学生卫万锡,2005年毕业后选择了回家乡自主创业的道路,先后筹集了20多万元,租赁了原里望农场的场地和房屋,购买了40头能繁育母牛,办起了养牛场。养牛三年存栏达到80多头,其中,繁育牛犊60多头,全部自繁自养。每年出栏肉牛20多头,纯收入4万多元,出售牛粪还可收入1万多元,繁殖牛犊增值积累也在不断增加。 这个典型让闫国伟茅塞顿开。他想,一个回乡大学生能够办成养牛场,万荣有万余名农民在外经商办厂,如果动员农民企业家反哺农业,把赚来的钱投资到养牛这个生态、低碳、环保的传统产业上来,用工业生产方式进行现代化养牛、规模养牛,继而逐步形成饲养、繁殖、育肥一条龙,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必将带来万荣大黄牛再次繁荣。 转变方式 规模养殖树典型 去年年初,万荣县畜牧兽医局抓住国家扶持“三农”的机遇,动员企业家发展规模养牛业,树典范,带一般,促进了养牛业的快速发展。 里望乡上阳村王英,在河津市经营服装生意,固定资产达200万元,年毛收入500多万元。就在王英准备扩大经营时,闫国伟带着人找到了王英,希望其投资养牛业。王英当场应允。2009年初,投资120万元的上阳村蓝天养殖场开工建设,目前,存栏万荣大黄牛128头,其中,能繁育母牛80头。一年半时间,全县引入5名企业老板或致富能人,引资600多万元,新建规模养牛场5个,发展万荣大黄牛720多头。通过运用企业化管理、专业化生产,使分类饲喂、备草备料、卫生防疫、配种繁殖等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在顺利实现企业老板向牛场主转身的同时,万荣县以规模养牛为典范,运用能人智慧,瞄准市场需求,带动大黄牛经营方式的转变,做到了全方位转型发展: 由零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在万荣县的稷王山、孤峰山周围及沿河沟坡地带有80多个小山村,因土地耕作不便,户养黄牛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像西村乡岭西村70户人家,养牛80多头,村民郭振山养牛11头,除耕种几亩薄地外,主要还是作为肉牛育肥赚钱。但由于这些小山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加之形不成一定规模,养牛效益不佳。为了保护群众养牛积极性,县畜牧兽医局根据实际,首先鼓励农民发展养牛大户,由家家户户都养牛变为大户集中养殖,腾出更多劳动力发展养鸡、养猪或养兔;或者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集资入股,联合起来行大船。同时,鼓励规模养牛场派员到山村收购架子牛,一方面使散养户降低饲养成本早点受益,一方面对架子牛进行集中催肥销售,从而实现双赢。 由役肉两用型向肉用型转变。万荣大黄牛虽然系役肉两用型,但现在平川地区种地基本不用牛,所以,该县积极推广改良品种,逐步将万荣大黄牛改良成纯肉牛品种,进一步提高万荣大黄牛的品质,以适应市场需求。去年年初至今全县能繁育母牛进行人工配种达2000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