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致富故事 > 正文

红色井冈 绿色跨越深化走转改 喜迎十八大·红

厦坪镇菖蒲古村的金葡萄庄园这两年声名鹊起。庄园董事长张颍2008年结束了10年的漂泊生涯,回乡创业,将井冈山葡萄产业发展得风风火火,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多亩,有100多名当地老表在葡萄园务工。张董事长说他正在筹备创建葡萄酒厂,吸引当地老表以土地等形式入股,走共同致富的道路。

拿山乡渥田村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种植红心猕猴桃、高产油茶、井冈蜜柚。他们通过新的发展模式,使产业覆盖了全村100%的农户,预计3年后全村人均收入翻一番。

3天跑了3个村庄,我们发现井冈山的农村不冷清、人气旺。村口的老人告诉我们,这几年,出山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来了,办农家乐、搞养殖、到工厂上班,既照顾了家,又能致富。

党旗高扬,党员示范,红色情怀永不变

富起来的井冈山人,依靠的是井冈山精神,传承的还是井冈山精神。

走进茅坪村的罗洪元家,夫妻俩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喝茶。老罗今年60岁,看上去消瘦,但很有精气神。“前几年我得了胃癌,幸亏有了新农合和大病补贴,我才做了手术,现在恢复得很好。”老罗指了指墙上挂着的“党员干部1+1结对帮扶承诺牌”说,“在村里党员的帮助下,我们家办起了农家乐,养起了娃娃鱼,不仅没有因病致贫,生活反而越来越好。”

在井冈山,除了党员结对帮扶承诺牌,还可随处见到“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岗”的标牌。“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发源地,井冈山的党建应该走在全国前列。”今年2月,中央有关领导对井冈山提出高要求,他们动力倍增,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风生水起,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当年,毛泽东同志在三湾改编时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如今井冈山探索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农业产业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都有党组织,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农村党建与农民增收结合的新路。目前该市建有各类农业产业基地55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4家,带动农户近2万户,户均增收4500元。

井冈山人还把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地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结合起来,通过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大力开展教育培训。井冈山管理局局长、井冈山市市长陈敏告诉我们,现在的井冈山红色培训已经成为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最高峰时有近万人同时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进行培训。

采访中,我们常常为植根于井冈山人心灵深处的红色情怀而激动,而感叹。

比如江满凤,她只是一个普通环卫工人,有一天在整理爷爷的遗物时,发现了爷爷参加红军宣传队时留下的歌词,如获至宝,她谱上山歌的曲,天天在景区边扫地边唱歌。《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唱红大江南北后,她不改本色,我们去满凤酒楼拜访她时,她刚刚做完环卫唱完山歌回来,家门口聚集了许多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制服的“红军”游客。她边招待客人边高兴地对我们说:“感谢党的好政策,你看我的农家乐生意多红火!”

比如吴家发,他在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中担任一个小角色,是一个农民。他告诉我们,参演的600多名演员,全都是附近厦坪镇、拿山乡的农民。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位游客这样留言:“井冈山不高、顶天立地,挑粮路不宽、开天辟地,雷打石很小、铜墙铁壁,八角楼的灯光微弱,却照亮神州大地。”博物馆馆长肖邮华说,这样的肺腑之言,每天都能见到。

要离开了,我们依依不舍。井冈山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有一种深深融入血液中的,挥不去、化不开的浓厚情感。我们驻足回望,在八角楼下、在黄洋界上、在挑粮小道旁,到处是安居乐业的景象。这一切,不正是85年前党在井冈山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所要实现的“主义”吗?

(原标题:红色井冈绿色跨越(深化走转改喜迎十八大·红色地标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