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江汉平原,水波荡漾,鱼米飘香。在仙桃,数万亩的水产养殖基地已经形成规模,各种水产合作社架起了渔民“抱团”闯市场的桥梁。这个有着48万亩精养水面的水产大市里,水产业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 不久前,记者来到位于湖北省仙桃市的越舟湖泉明渔场,去年刚刚成立的张沟永和渔业专业合作社正在修建调鱼池、办公室,一派忙碌的景象。这是仙桃市32家渔业专业合作社之一,由仙桃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泉明公司牵头成立。泉明公司董事长吴泉明1980年开始养鱼,至今已经在水产行业里磨砺了30多年。仙桃市于2003年招商引资把他从外地请回,吴泉明在仙桃率先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6年时间,公司养殖规模从千亩到万亩;年利润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元;带动了800多户养殖户共同发展。仙桃市市长李启斌在泉明公司基地现场会上说:泉明基地是仙桃水产业的一张名片。 基地加农户渔民变身水产工人 在沙湖长大的吴泉明,自小对水产养殖抱有兴趣。在多年的经营中,吴泉明感觉到,仙桃有丰富的水产品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的分散经营,使仙桃的水产品只能随行就市,在价格上长期看别人的脸色,无法实现优质优价。仙桃作为水产大市,大部分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解决好养什么、谁来养、如何养、怎么销的问题。 泉明公司开始主要以租赁方式改造开发鱼塘建成“四大家鱼”养殖基地,优先租赁给当地养殖专业户,安排当地农民务工。村集体和村民通过出租土地取得租金,通过务工取得劳务报酬,通过经营承包鱼池取得收益。基地实行“统一苗种、统一饲料、统一鱼药、统一管理、统一成鱼销售和分户养殖”的“五统一分”管理方式,为养殖户提供技术、资金、基础设施配套、信息、饲料、鱼药、销售等7项服务。 吴泉明对记者说,建立基地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把基地办成企业的“第一车间”,办成农村推广实用养殖技术的“田间学校”,真正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有农业专家指出,“在泉明公司的基地里,农民其实已经成为水产工人。” 2008年,泉明公司在胡场通达渔场按每个50~80亩标准改造精养鱼池,新建300亩鱼苗育种基地,并将渔场租赁给胡场永隆合作社的15名养殖大户经营。 与周边一般养殖户相比,渔场饲料投入成本每亩降低300元,施药成本每亩节约100元,成鱼销售价格每斤高于市场价0.1元,综合效益对比往年每亩净增500多元。胡场通达渔场场长夏炎清按“五统一”标准养殖350亩鱼池,平均每亩用药不到50元,成本比普通养殖节约60%,2009年,夏炎清承包的鱼池亩产1400斤鱼,以平均单价5元计算,总产值达到220万元,除去142万元开支,纯收入78万元,每亩纯收入2476元。在基地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张沟按每个50~100亩标准在越舟湖开发5000亩鱼虾健康混养基地,西流河、沙湖正在建设“五统一”样板基地5000亩。 组织合作社养殖户抱团闯市场 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仙桃市水产管理部门意识到这是一个规范当地渔业协会,让农民实现“抱团”闯市场的良机。仙桃市水产局局长吴语璋告诉记者,仙桃市水产局利用国家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机会,鼓励企业和水产养殖户共同改造行业协会,并进行越舟湖开发,至2008年,仙桃市成立了黄鳝、鳖、虾、“四大家鱼”等各类渔业专业合作社32家,张沟永和渔业专业合作社就是成果之一。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范要求,泉明公司牵头在沙湖、五湖、西流河、胡场、杨林尾、张沟等规划发展区成立了6个渔业专业合作社,社员达2000多人。在各个合作社,工作经费由公司负担。社员既有养殖户,又有饲料销售户、技术骨干。在公司的统一指导下,各合作社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常年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服务。 创办合作社,首先从服务入手。泉明公司投资200多万元用来修路、架电线,完善渔业生产基础设施;每年办技术培训班30多期,渔农有资金需求,还提供担保贷款等。 仙桃市信用联社为泉明公司量身定制了“公司担保+合作社承保+养殖户联保”的模式,解决了11户养殖大户的贷款问题。沈银章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他告诉记者,他是张沟本地人,一直养鱼,听说有些朋友加入合作社效果很好,他就在去年加入了,原来养鱼靠自己想,现在有了水产专家进行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饲料和药物,每亩的养鱼成本下降50~80元。过去每年都为贷不上款发愁,也只有承包几十亩鱼塘的能力,要好多人出面才能贷到10万元左右,规模也一直难以提高。今年他加入合作社之后承包了300多亩鱼塘,通过合作社贷到了90万元。“现在做什么都省心了。”他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