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饲料管理 > 正文

“黑包公”带来的意外之财

2011年12月5号,梁池芬带船出海,去装自家养在网箱里的鱼。这天装的鱼,除了梁池芬以外,当地400多个网箱养殖户根本不敢养。

梁池芬:“这个鱼在水温高的时候,它有一点怕,很难养小时候,每一年都养十万八万条。”

这种鱼怕热,水温超过30度,就有死亡的危险,不用说,梁池芬在广东养这种鱼风险非常大。

记者:“这种鱼叫什么鱼?”

渔民:“叫包公鱼。”

记者:“为什么这么叫?”

渔民:“因为它是黑色,包公。”

记者:“因为长得黑。”

渔民:“是,像包公一样。”

渔民:“这种鱼不怕冷,不怕冷怕热。”

梁池芬养了20多种鱼,其中包公鱼的量并不大。那么,他为什么非得冒着很大的风险去养殖数量并不多的包公鱼呢?这里面有一个掺杂着歪打误撞却又振荡人心的财富故事。靠着这种包公鱼,梁池芬从一次危机中得到一笔意外之财。这些数量不大的包公鱼,还让人们再次看到了梁池芬从小就展现出来的过人之处——精明。

村民:“精仔精仔芬,这样说嘛。”

记者:“是吗?”

村民:“是。”

记者:“这是什么意思?”

村民:“他精嘛头脑灵动。”

记者:“总会想办法。”

村民:“总是会想办法。”

在采访的时候,梁池芬带记者回了趟老家——阳西县咸田村,刚走到村口,就碰到了梁池芬的父亲。

村民:“你儿子叫什么名字。”

梁父:“儿子,阿芬。”

村民:“阿芬,这个是谁?”

梁父:“不知道。”

梁池芬:“他说他记得我的名字,他说他儿子的名字叫阿芬,问他这个是谁,不是,不是他。”

父亲只记得梁池芬的名字,却忘了他的模样儿。这样的人生悲剧发生在梁池芬12岁时,那一年,他父亲干活时意外从车上翻了下来,脑子摔出了毛病。梁池芬的母亲也在那一年,因为不堪生活重负离家出走。原来的老房子现在已经是一片废墟,但仍然能让人联想起梁池芬当年的艰难。

梁池芬:“以前是像这样的,后来让雨水淋了,就没有了。下雨,风吹,瓦片都破了。”

父亲摔伤失忆,母亲离家出走,梁池芬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想尽办法去挣钱,养家糊口。很多村民都觉得,梁池芬养活自己都费劲儿,可是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梁池芬13岁时,就实现了一个轰动全村的财富计划,他只用3元钱,办了一件大事儿。

梁池芬为了养家想买个船,出海钓鱼。但当时一个最小的渔船要卖140元,很多大人都买不起,梁池芬手里只有3元钱,但是为了买到船,他开始想办法。

梁池芬:“买了一条狗崽,那个时候买的3元钱,养到了一年多,后来卖给了我的老叔,13元。”

一只狗卖了13元,距离140元还有很大距离,梁池芬接着想办法,他又买了一头猪。

村民:“我也很穷的,但是看见他也可怜嘛,我的婆婆就帮一点钱给他,抓一个小猪。”

梁池芬:“没有什么给它吃的,长得很慢,大概过了一年还是一年多,卖了97元。”

97元,要买船还差40多元,梁池芬找到了亲戚,借了一包稻谷。

梁池芬:“我自己那么小,挑到镇里去卖,肯定挑不去,后来我就雇了一个工人,帮我挑去卖,卖了47元,买了一条小小的船,小船。”

从此以后,梁池芬天天出海钓鱼,不仅养家糊口,还娶了媳妇,盖起了村里最漂亮的房子。靠着3元钱起家,他以小搏大,成了当地有名的精明仔。然而,几年后,梁池芬发现,当地从事海洋捕捞的人越来越多,海洋资源越来越少,钓鱼为生越来越困难。1991年,梁池芬琢磨着改行。于是,另一段以小搏大的故事又上演了。

在距离梁池芬老家5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闸坡镇,这里三面环山,1999年,梁池芬来到这里,看到这里有人在大海上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