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这些其貌不扬的汤包会让绍兴人抢着购买,这种汤包,绍兴每天至少要消费15万个。 陈夏兰:“像我们早上六点开始卖要卖到十二点,下午又开始做,下午两点要忙到六点,天天是这样的,一直忙啊忙的。”
顾客:“我昨天晚上回来的,今天早饭我就想到他的包子。”
像这样的汤包店在绍兴有一百多家,5毛钱一只的汤包带给这些店主的是外行人看不到的丰厚利润。这100多家包子铺都和一个今年只有29岁的小伙子分不开。这个开着轿车,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叫陈庆松,从2002年他初来绍兴开店到现在短短5年时间他就挣了500多万,靠的就是这小小汤包。
陈庆松:“这个汤包是很有特点的,皮薄,有韧劲,汤水很足,我给你们看看,现在我们这个汤水不多不少,这样吃一口,正好把汤水吃完。”
2002年,学了十年手艺的陈庆松从安徽农村老家只身一人来到绍兴,在东街市场边开了第一家汤包店。
陈庆松:“当时第一个店就是在这个位置,当时我记得生意非常非常的火,排队要排到三轮车那个位置,前边那个 转弯再转过去,这样沿人行道转到三轮车,下雨天他们都打着伞,他们说是东街马路口的一道风景线。”
每天从凌晨一点忙到下午六点,那段时间陈庆松一天要用400多斤面粉,做7000多个包子,一天利润少说也是七八百元,当时店里请了两个小工,钱对于他来说是累死也挣不完的。
陈庆松:“头几个月利润都有三万多,那时间做长了,人也做得疲惫了,有时候想想最好顾客你们不要来了吧,少来买一点,做得太累了”。
一年的时间陈庆松就挣了30多万,当时他和两个小工一天只休息五个小时,挣三十万元已经是他的极限了。一个人做的汤包满足不了需求,陈庆松想到了老家的亲戚朋友。
陈庆松:“我当时的意思就是想把家里人带出来,多挣一点钱,因为我给他们搞店的时候,都有一个距离,第一对我自己的生意没有影响,第二对他的生意应该也是一个好的帮助。”
第一批过来的就有陈庆松的妹妹陈庆红。
记者:“记不记得第一年你来绍兴挣了多少钱?”
陈庆红:“第一年什么都除掉了我们存折上有六位数了,我们开心得不得了,我们土话就是说咸鱼大翻身了一样的,突然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
陈庆红靠包子一年挣了10几万,陈庆红的老公陈辉也坐不住了。
陈庆红:“他的三四十们亲戚有做缝纫店的,还有开汽车的,还有他们看我们这边好,全部都过来,等于改行了。”
就这样,像滚雪球一样,从安徽安庆农村来了100多亲友来到绍兴,都跟着陈庆松做包子。
高昌明:“一天能卖2000元钱左右。”
记者:“利润呢?”
高昌明:“利润大概是百分之三十以上吧,什么东西都除去。”
记者:“庆松,他说的有没有点保留?”
陈庆松:“他是有点,这个我知道,因为他的馅料都是从我这里拿的,这个我知道,保留应该有一点吧,他很谦虚的。”
记者:他一天用多少馅?”
陈庆松:“一天大概150斤的肉。”
记者:“150斤的肉能做多少包子?”
陈庆松:“照我这样理论上推算一天最少是5000到6000个包子。”
记者:“五六千个包子能挣多少钱?”
陈庆松:“1000左右吧,纯利润一天要八九百 一千左右。”
记者:“他说得对不对?”
高昌明:“差不多。”
对于每一个从老家来的沾亲带故的人,他都会教给他们自己的汤包技艺, 但徒弟们还是不放心用自己做的馅。
周明誉:“最起码在绍兴来讲吃他送的肉,基本上生意都是好的。”
现在徒弟们仍然要从师父那里买馅料,虽然陈庆松已经把做馅的技艺都传给了徒弟,可徒弟们总是怀疑师父留了两招。
陈庆松:“我不是说硬性规定要配送,我教他们的时候就已经教给他们怎么拌,怎么搞,就已经教给他们了,他们只不过,有时候我感觉那些亲戚,我这样好心对他们,他们感觉好像世上应该没有这么好的人,再一个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心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