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在晴隆县召开全国科技扶贫(南方草地畜牧业)经验交流暨现场培训会,与会领导和专家将晴隆种草养羊带动农民致富的经验总结为“晴隆模式”,并一致同意向全国推广晴隆经验。
现场会后,“晴隆模式”被贵州省列入全省经济发展重要内容进行推广。从此,种草养羊“晴隆模式”之花遍开黔中大地,省外不少地方也纷纷上门取经,学习、借鉴晴隆经验。200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到晴隆调研,称赞这是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的好路子。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到晴隆县视察后,也对种草养羊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借助现场会东风,晴隆县因势利导,进一步壮大种草养羊产业。在各级扶贫部门大力支持下,全县共投入科技扶贫资金447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400万元,共计投入草地畜牧业建设资金7870万元,种植牧草29万亩,改良草地16万亩,建成配套水窖5600口,公路75公里,优良种羊繁育基地等示范点35个。到今年8月,全县羊存栏达23.5万只,累计扶持养羊农户11800多户,75%以上已经脱贫致富。
晴隆县县委书记曾孔祥感慨说:“晴隆模式变过去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探索出了一条科技扶贫、治理石漠化的成功之路,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page_break]
“我们做的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项产业”
从最初受到新闻报道震动到“晴隆模式”声名鹊起,时至今日,种草养羊的成功或多或少有点出乎张大权意料。
“一般而言,国外草地畜牧业的从业者综合素质都比较高,而我们却是带领一群贫穷且文化素质低的石漠化山区农民搞一项现代化产业。”张大权至今无法忘却这样一个场景:当年他在江满村搞养羊技术培训,临吃中午饭时,场地里黑压压的挤满了人,原本计划800余人的饭菜因2000多人的到来一抢而空,在哄抢吃饭现场,一名衣着破烂的老人颤巍巍地告诉他,因为听到这里有肉招待,比家里过年还吃得好,所以特意赶了几个小时的山路来尝荤。
老人的话语让张大权备感心酸的同时,也刺激了他带领山区群众脱贫的决心。然而,对长期习惯了在石旮旯里种玉米的农民而言,种草养羊毕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在农民眼中,养活这些羊跟养活孩子一样,经常会遇到“头疼脑热”,弄不好还会成群死亡。新益村村委会主任杨义学就有着这样的经历,好不容易贷款养了几千只羊,眼看就要出栏,一场瘟疫到来,两天功夫全部死光,最后亏损了30多万元,至今依然没有缓过气。
刚刚见到致富希望的农民经不起这样打击。张大权告诉记者,羊患的有些病其实花几毛钱就可以治好的,有的甚至不用花钱也可以治愈,关键是要有经验和技术。为此,草地畜牧中心加大了对农民培训力度,在聘请专家对中心技术员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由中心派技术员到基地办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员,然后由农民技术员教农户,农户带农户,确保发展一户见效一户,发展一片成功一片。目前,晴隆已形成一个500多人的四级培训网络,带动了全县种草养羊业的快速发展。
为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晴隆县探索建立了灵活的基地带动模式、滚动发展模式和集体转产模式等发展模式。基地带动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农民土地评定等级,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草地中心的生产经营,按股分成;另一种是农户的土地评定等级后,按面积一次性给予补偿,中心统一经营,农民就业。滚动发展模式即中心+养羊协会+农户模式,中心无偿提供草种,以羊代现的形式向农户发放种公羊和基础母羊,并负责配套技术服务和农户商品羊的销售。集体转产模式则是对一些边远贫困、石漠化程度严重,但荒山草坡面积较大,适宜种草养羊的地区,由乡(镇)发动农民将承包土地全部退耕还草,草地畜牧中心和农户联合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草、分片管理、分户饲养、分户核算。
有关专家指出,晴隆经验的重要意义,不仅探索出了喀斯特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同时还探索出了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有效形式,是实用技术推广的整合,是基层农技推广的改革,也是西南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其中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不仅对西南种草养畜产业发展有指导意义,对整个科技扶贫工作的健康发展都有指导意义。
在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廖飞看来,“晴隆模式”的灵魂其实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其贡献在于成功破解了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的最大难题。精髓就是:因地制宜,生态治理;扶贫开发,帮扶到户;以短养长,滚动发展;科技先行,集成创新。
下一篇
石柱:养小蜜蜂 走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