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基层车间分散在大山里的产业,一个幅员几百平方公里的产业,一个由千家万户男女老少组成的产业,一个以渴求摆脱贫困的农民为主体的产业,一个以西部大开发攻克石漠化为目的的兼顾生态和生计于一身的产业,一个不随项目而终止的可持续产业……”张大权如是描绘晴隆草地生态畜牧业。
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别样通途
多年来一直种植玉米的石旮旯种上了牧草,养起了带来滚滚财源的羊,不到10年时间,晴隆县通过利用国家科技扶贫政策,在陡坡岩溶山地上发展种草养羊,不仅有效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而且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这种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以场带户、利益共享”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模式,被专家学者称为“晴隆模式”。“晴隆模式”书写了贵州喀斯特山区扶贫开发的新奇迹,成为破解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成功范例。
[page_break] 蓝天、白云、漫山的青草、悠闲的羊群……只有置身于这样一幅幅如诗般的画卷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这是一片正在经历着梦幻般变化的土地。“石在草中,草在石中,牧草四季皆绿,苍山四季常青”,传统的农耕方式被颠覆,曾经的山民摇身为牧民。因为种草养羊,石缝里珍贵的土地不再被雨水冲走,昔日的极贫村一举成为富裕村,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梦魇正在逐渐消亡。“农民增收益,生态有效益”的“晴隆模式”正成为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的一面耀眼旗帜,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别样通途。
2006年,全国科技扶贫(南方草地畜牧业)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晴隆召开后,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及专家学者高度肯定的“晴隆模式”从此扬名省内外,不少地区借鉴了晴隆经验发展草地畜牧业。经过4年时间的历练和发展,“晴隆模式”如今又有什么新的内涵和目标?请看来自本报记者的讲述与解读——
“晴隆模式”不只是简单种草养羊
把两个孩子分别送到晴隆县城和兴义的私立学校读书,在3年前对杨珍贵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只上过几天小学的杨珍贵把自己没有好好读过书的遗憾,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实现。然而,在没有养羊前,孩子只能在村里的学校就读。“辛苦干一年,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对娃娃的教育问题实在是没有心思考虑。”
随着养羊收入逐年增多,杨珍贵重新考虑起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去年,他将女儿和儿子送到教学质量比较好的晴隆和兴义两家私立学校读书。“两个娃娃一年要花销两万多块,不过值得。”
从种庄稼到放牧,改变的不仅是收入。“种草养羊不光带富了农民,更重要的是还促进了农民观念的转变。”晴隆县县长姜仕坤高兴地说。
种草养羊“晴隆模式”近10年时间的积淀和提炼,同样对当地决策者带来思想观念的冲击波。“晴隆模式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实现科学和谐发展。”晴隆县县委书记曾孔祥说。
从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中得到启发,去年,矿产资源丰富的晴隆县制定了县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率先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根据规划,今后晴隆县将逐步改变对矿产资源过分依赖的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全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
成为全省百万只羊基地建设县之一的晴隆县,为加快发展步伐,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快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建设百万只羊基地县的意见》。计划到2014年,全县人工草地达50万亩,改良草地达52万亩,羊存栏达100万只。从去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资金,作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带薪带职到基层创办、领办、协办草地畜牧业。为延长产业链,该县还引进2亿多元,建设目前全国专业化程度最强,屠宰生产量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加工生产线。该生产线年屠宰加工肉羊120万只,可辐射到周边的兴仁、普安、关岭等养羊县。
“建成100万只羊基地县后,意味着每年仅在饲养环节,就可以为全县带来10亿元的收入,加上加工环节收入,拉动效应大为显现;25度以上坡耕地每年每亩可减少流沙流失量1.2吨,50万亩人工草场建成后,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绿色、秀美的新晴隆就会展示在世人面前。”曾孔祥充满自信地说。
“晴隆县如今还有近8万名低收入人口,一旦实现100万只羊基地县目标,这部分人就能很快脱贫致富,种草养羊业将撑起晴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半壁河山。”姜仕坤对种草养羊充满期待。
下一篇
石柱:养小蜜蜂 走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