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殖政策 > 正文

餐饮风云第四集:小道通天

八一路是重庆一条人气旺盛的商业街.从1997年开始,吕明鉴在这条街上陆续开了三家小吃店,主营酸辣粉和刨冰。三家店最大的不过十几个平方,最小的只有四五个平方。就是这样的小店,让吕明鉴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酸辣粉,一碗三元,最高峰的时候一天卖过7000碗,一天就赚到上万元。三家店每个月能让吕明鉴赚到四五万元。

重庆小吃经营者 吕明鉴:“我个人总结的经验是这样的,小吃选址一定要选在商业繁华地段,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那么针对人流量和地段,自己再决定品种。品种只要对路了,生意应该很顺利。”

吕明鉴的小吃生意越做越轻松。他的生意经就是瞄准重庆的商业繁华路段. 在一个城市里,好地段屈指可数.大多数人重庆人并不能都在本地的商业繁华地段找到适合的位置,于是更多的重庆人把目光投向了远方.

北京西站,亚洲最大的火车站。每天都会迎来十几万的进京旅客。就在这些进京的人流中,一群来自重庆开县的人默不作声地把小吃店铺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那些小吃都打着同一个品牌,“成都小吃”。

记者:“现在在北京,重庆开县人做的成都小吃到底有多少家,有调查过没有?”

北京重庆企业商会开县分会 会长 邓文忠:“北京有1800多家,山东大概有1500多家,这个我们前期做过调查。”

记者:“都是你们开县人在做? ”

北京重庆企业商会开县分会 会长 邓文忠:“都是我们开县人。”

记者:“从业人员大概有多少? ”

北京重庆企业商会开县分会 会长 邓文忠:“几万吧,七八万人。”

几万人进京做小吃,这个惊人的数字背后隐含的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

在北京,随着城市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需要的是实惠和快捷的饮食。重庆开县人从中抓住了商机。据估算,成都小吃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同成都小吃一样,近几年,小吃走快餐化、工业化的趋势越发明显,涌现了一批像沙县小吃、大娘水饺、老家肉饼等品牌和企业,在这些企业走向全国的进程中,品牌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

2007年初,上海小杨生煎的老板杨利朋遇到了平生以来最大的诱惑,两个日本人找到她,希望用250万购买小杨生煎在日本的经营权。

可是在谈判中,日本人提出只使用小杨生煎的品牌,而不会完全照搬生煎配方。

上海小杨生煎 总经理 杨利朋:“当时和我老公商量,我老公不想卖,当时我们想什么呢?用我们的牌子,不用我们的配方,那做出来不是小杨生煎了,他有这种想法。一想,我想烦也懒得烦,我说不卖就不卖嘛。”

在品牌与扩张之间,上海的小杨生煎选择了拒绝,而在广州,黄振龙选择了控制。

在广东,凉茶是当地非常普及的特色饮品。可是从2005年开始,广州人突然发现,自己身边已经被一个叫黄振龙的凉茶包围了。

广州黄振龙凉茶 董事长 黄富强:“2003到2004年的时候,我们的增长率非常大,一年差不多300家以上,但300家以上,你看到我很辛苦,因为每个店铺我还去开张,一天有时候开,最多的一天开了八家店。”

黄振龙是香港人,从2000年开出第一家店起,黄振龙凉茶开始在广州跑马圈地,7年间在广州开了1000多家店。可是在品牌扩张的过程中,黄振龙凉茶却有一个忌讳,从不公开招加盟商。

广州黄振龙凉茶 董事长 黄富强:“为什么没有公开去招加盟商,我们把凉茶给加盟商卖的时候,有的加盟商可能会加一点水。”

在黄富强看来,加盟商偷工减料加的一滴水就有可能毁掉自己辛辛苦苦开的1000多家店。

品牌有崛起力量,同样也有被致命一击的风险,在创造品牌的路上,很多小吃企业都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掩饰不住的却是扩张的欲望。这种欲望不仅仅存在于小吃经营者的心中,而是波及整个餐饮业.

那么,在这场对品牌和扩张地追逐中,中国的餐饮企业将会遇到哪些商机,又该如何走上强者之路呢?

请让我们明天继续关注餐饮风云第五集—跨界图强。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