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一年,不甘于现状的董继友找朋友凑了12万元,又说服了5个好友,和他合伙,一起租下了100亩水面。率先开启了洪泽湖人工养蟹的先河。10年的时间董继友几人赚到了五六百万元。眼看着他们足足的大赚了一笔,很多人都是跟风而上,很快洪泽湖上就形成了一股养蟹大军。
江苏省洪泽县水产局局长王成武:当时2002年有一个小发展的高潮,由养普通水产品逐步改为养螃蟹。但是螃蟹的养殖效益当时是绝对没有这么高的,是一种粗放式的,他只要产量不讲究效益,都是一两到二两的。
2002年洪泽县的螃蟹养殖面积已经达到了1万多亩,产量也达到了将近500万斤。这么多的螃蟹已经很难在本地消化,面对市场的滞销,董继友不得不向外延伸,寻找市场。2002年他把自己的螃蟹运到了上海。没想到经销商给出的价格,比洪泽县当地还要低。
经销商赵秀芝:上海人他就喜欢个头大一点的,质量好一点的。他是按照等级分的,3两到3两4的35元一斤左右。但是3两5的翻了一倍,60元一斤,再达到4两的公蟹就是100元一斤,就是这样。小的不值钱?小的2两以下的10元,10几元一斤都没人要。
董继友拉去的多半都是只有2两重的螃蟹,和人家的怎么比也要小上一圈,经销商给出的价格自然也就相差出了数倍。经过这次市场的洗礼,董继友深深意识到了养殖螃蟹不能只注重产量,质量才是打开财富大门的钥匙。于是回到洪泽湖,老董就仔细寻找起了解决的办法。
董继友:那个时候也是盲目养,螃蟹一亩地放1000多只,一个平方米合两只,在船上一伸手就能摸一只螃蟹,活动的空间小。等到后来,我就琢磨,能不能让它活动的空间大一点,这样才能长大。比如一亩地我放500只,等于一个多平方米才合一只螃蟹。它空间大了,螃蟹肯定能长大董继友把降低密度,通过减产来提高质量的想法告诉了几位合作伙伴,可是大家却认为这毕竟没有经过试验,风险太大。
董继友原合伙人杨顺才:正常的我们一亩放1500只,老董说要减到700左右。我们就说要是减了产量,螃蟹规格长不大,我们产量上不来怎么办,我们想就按常规养吧,每年都能挣一点,不要冒这个风险了。
几位合伙人都不愿冒这个风险,而老董却一再坚持只有提高质量才是今后的生存之道。大家的意见产生了分歧,合作了8年多的几位合作伙伴最终因此分开,各自去经营自己的塘口。董继友将自己的池塘面积扩充到了280亩,投放蟹苗的数量却由原来的每亩1500只,一下就减到了700只。
董继友:700减过了以后,又减到500,500减到300,300减到200,就是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实验,不断减少,不断地实验。
几个月来,老董每天不是蹲在岸边就是蹲在船头,静静地观察,希望自己减产的方法能够奏效,可是却始终收效甚微。就在董继友感到有些失望的时候,一场灾难悄然而至。2003年的7月,洪泽湖遭遇了罕见的洪水,而董继友承包的水面紧邻着洪泽湖东北入海口的二号闸,水流湍急,流水量达到每天6000多吨。
高良涧镇副镇长周宗艳:当时在一个星期之内,水位上涨了一米多,目前我们所在的位置全部在水下,岛上只能见到树梢,其它的建筑物,全部都淹到水里面去了。
董继友的池塘土围加上围网也不过3米多高,眼看着洪水夹杂着湖里大量的水草一涌而下,他是心急如焚。
董继友:一个湖里的草都往这里淌,这里淌水,都往这里淌,本来当地的草有一部分,几天就淌完了,越来越多外地的水草都拥过来,都拥到你这个围子上面,你不及时处理掉,它就把水挡住了,挡住你这个棍子承受不了,一拥就拥倒了。
虽然老董竭尽全力清除,可是坚守30天后,使劲全力的董继友还是抵挡不住无情的洪水。
董继友:那个螃蟹眼看着跑掉了,围网外面下地笼,一个都是逮几十斤,拽不起来,怎么弄,你也维持不住。养了几年的积蓄,被那一场大水都淌走了。
自己实验没有成功,螃蟹还损失了大半,这让董继友心灰意冷。可是洪水过后没多久,池塘里却出现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现象。
上一篇
村支书的职责就是带着大伙致富_
下一篇
要强不服输 赚钱有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