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殖经验 > 正文

无奈的招成了赚钱的道

王庭元:“他们饲养鸡的饲养员都不在家,以后我看他也不在家,你家也不在家,以后我感到莫名其妙了,我说他们不在家,好好的养好鸡,跑到哪边去了?”

后来,王庭元才发现,养殖户出去卖鸡了。随着当地养殖规模扩大,每年淘汰的老母鸡有60万只,最后,这些鸡子成了农户的负担。

朱友华:“这是老鸡,它毛掉了,它马上产蛋率低了。”

记者:“产蛋率低多低呀?”

朱友华:“在6成多。”

记者:“平常的鸡呢?”

朱友华:“9成多。

记者:“像这种老鸡是不是就没用了?”好卖吗?”

朱友华:“之前不好卖。”

记者:“为什么?”

朱友华:“贩子有时候要,有时候不要。”

王庭元发现,在没发展规模以前,农户每年淘汰下来一二百只老鸡,自产自销不是问题,可如今,家家都有几千只淘汰鸡,那就和自己培养起来的规模有关系了。又到王庭元烦的时候,他四处走访,被江苏和安徽一些地区一种叫“腌鸡”的东西吸引了。

商贩王雪:“要做那就一下子做好多只,就是腌好了以后放外面晒,晒成干的,然后就是一般是过年的时候做,做出来老母鸡,把肚子剥开,放到太阳底下晒,放到风底下吹,吹好了以后,鸡剁下来烧,很香很香的。”

记者采访时,刚好不是吃腌鸡的季节。当地人说,过年吃腌鸡,最讲究用老母鸡来腌,加上春节消费量大,每斤老母鸡上涨两块多钱。2007年春节,王庭元收购当地48万只母鸡,卖给安徽铜陵的经销商,卖了400多万元。王庭元也从中赚到20多万元差价。

朱友华:“之前老鸡等于不值钱,现在等于赚了钱,能卖20几块钱。”

记者:“1万多只是多少钱?”

朱友华:“20多万元。”

现在,王庭元给农户打出的承诺是,只要他们养好鸡,别的事情他一律负责,甚至农户的孩子上大学,资金周转不开的,他都可以垫付学费。面对农户五花八门的问题,王庭元忍不住把“烦”字挂在嘴边,可他告诉记者,这个“烦”字,其实是别有用意。

王庭元:“这是必须要跟他们烦的,但是跟他们烦,对我带来好处,大家都得益,他们鸡养好了,我才能赚更多的钱。”

编导:闫瑞静摄像:孙彦峰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电视台协助拍摄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