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百亩向日葵种植基地里,员工们忙碌着收获向日葵。 石延寿 摄
这里是黄河在青藏高原上滋润的最后一块土地,也是停留最短暂的一个地方。这里就是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其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叠,有人概括了两句话——“八条大沟九道山,两大谷地三大垣”。在别人眼里,这里或许该是风光无限,富庶一方。
可是,这里却是典型的贫困地区。1986年,它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扶贫的少数民族贫困县;2002年,它又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了2011年,它依然是全国六盘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2015年底,民和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2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0%,贫困户10641户42232人,贫困发生率11.3%。
靠水吃不了水,靠山吃不了山,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自然条件先天不足是民和县贫困的最现实问题。找到了症结所在,就不愁打不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此后,民和县委、县政府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带领着全县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向胜利进发。
短短4年,民和县125个贫困村退出,10600户45768名群众(动态调整)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1%,贫困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2781元提高至2019年底的6264元,脱贫攻坚成绩斐然。
近日,记者走进民和,寻访这片土地上战贫、斗贫中的点点滴滴……
搬迁进县城 开启新生活
“北山山头没坐头,十年九旱没收头,家里进去没吃头,不去卖血没干头”,这是上世纪80年代民和县北山乡的真实写照。靠天吃饭,土地的收成换不来几个钱,一些老百姓只能选择卖血维生。或许从那时起,搬出大山就成了大家深埋在心底的一粒种子。
多年之后,北山乡有了不小的变化,但依旧很穷。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这是在北山乡活生生的现实。民和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李积强给记者讲了两件事:一是直到2003年政府为村民修蓄水窖储存雨水,老百姓才有了日常用水;二是有心的人数了数从县城到乡里的山路,共有131道弯。
为了能够真实感受这个非同寻常的北山乡,记者决定走一趟。县城通往北山乡的山路虽然早已进行了硬化,但依旧不好走,那131道弯也果然名不虚传。直至山顶,视野才开阔起来。分散在沟中的农房、已经废弃的水窖、半山腰贫瘠的耕地,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被一个穷字代替。
穷则变,变则通。2016年,民和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北山乡整乡易地搬迁的重大决定。这一决定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北山乡的山山沟沟,也吹进了人们的心窝,唤醒了那粒种子。
下一篇
安徽省裕安:“玩”虫玩出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