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全身上有股子虎气。天不怕地不怕,敢为人先、敢争第一。这些年北徐的事业历经风风雨雨,但大老徐总是精神十足、底气十足,他对村干部经常说的就是:“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咱要把北徐的名气叫响河南、叫响全中国,成为闻名全国的小康村!”近段时间以来,随着一批重量级客商进驻北徐,大老徐的口气更大了:“人家是招商引资,俺是招商选资,不是国内500强不谈,要玩就玩大的。”徐德全的身上有股子猴气。了解徐德全的人都说他是大智若愚,粗中有细。见了面嘻嘻哈哈,满嘴农民式的幽默,其实心中明镜似的。大老徐不唯上、不唯书,不跟风、不作秀,只唯实。他认为农民干部是“坐地苗”,是“终身负责制”干部,不能调来调去,不能拍屁股走人。因此,干啥事心里都以百姓第一,绝不搞花拳绣腿的政绩工程。这些年,曾有好心的领导为了北徐的发展动员他上这项目那项目,大老徐认真考察后认为不可行的就实话实说:“谢谢领导哥,可不中啊,那项目一上,俺要喝西北风啦……”大老徐的率真让领导更加感觉到他是一个脚踏实地干事的人。凭借着这股猴气,北徐村在发展村级经济的道路上,,一步步做强做大。这些年,来北徐的大人物越来越多,大老徐说话讲究了不少。每逢领导视察听汇报,他在桌子上摊个笔记本,不断重复说一句标志性语言“在过程里情况当中”。看大老徐一本正经,听的人暗暗发笑。临颍县委书记郭国辉感叹:“徐德全是村干部中标杆式的人物,为了群众的利益,他身上像有一团火。如果我们多一些大老徐这样的带头人,新农村建设一定大有希望。”“发展才是硬道理,群众信任你、抬举你,选你当村干部,你就要对老少爷儿们的幸福负责,要抓经济、拼发展,让大家过上体面的日子。”几十年风风雨雨,徐德全带领群众,围绕小麦做文章,把北徐村引领到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1977年徐德全任村支书时候,北徐村可不是现在厂房林立、绿树红花的美丽地方。“8年换了6个村支书,部队里干过营长的转业回来,在俺村照样玩不转。”和徐德全搁了二十多年伙计、北徐集团总经理徐奎生说:“班长上任的时候,也没多少人看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么个破烂摊子,让谁收拾都挠头。”早年丧父,家贫如洗,徐德全上不起学,肚子里没多少墨水。但老徐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脑袋瓜子灵活、管用,善于思考。用他那土得掉渣的话说:“咱村因为啥穷?因为啥事儿多?啥也不因为,一个字‘穷’呗。”不靠街、不临路,没资源、没门路,一年四季,2000多个老少爷儿们就靠几亩薄田打出的粮食过生活,能不穷吗?怎么才能把穷根拔掉,徐德全有他自己的主意。远学沿海发达地区,近学南街村玩泥蛋起家、玩面蛋发家,人家靠的都是上工业。他带着一帮人跑山东,到南阳,还真办起了壁毯厂、砖窑场、预制件厂等好几个村办企业。当年全国的村办企业都处于规模小、门槛低的状况,这些小打小闹的企业因为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始终赚不了大钱。徐德全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农民没文化、缺技术,办企业咋跟人家竞争哩?“我爸有个特点,喜欢看历史、听故事,听了就不忘,还能活学活用。”徐德全的大儿子徐进安这样评价。“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用自己的长处对人家的短处,《三国演义》里曹操大胜袁绍,就是凭的这一招。咱农民最大的优势是啥,就是地里种的、家里囤的、天天摆弄的粮食啊。”1994年,徐德全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上投资1250万元、日产150吨的面粉厂。此决定一出跟炸锅了似的。缺资金、少技术,没经验、少人才,你老徐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上马了,万一赔了,全村人绑一起吃糠咽菜多少年才能还清啊。老徐心里有底,他的逻辑是:“没风险就能挣大钱的好事落不到咱头上。中央提出解放思想,就是要解放咱农民得过且过、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有了敢闯敢干的精神才有财神,想摘掉穷帽子,砸锅卖铁赶紧集资上这个厂。”路子选对了,风景大不同。村里的第一面粉厂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东北、西北甚至海南的客商都蜂拥而至。1997年,干企业上瘾的老徐和北徐村的村民们铆足了劲,又上了日产250吨的第二面粉厂。“就像从破架子车一下子换成了小汽车,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想问题、看问题跟以前就是不一样。”说起创业初期的劲头来,徐德全还是两眼放光。凭借着面粉厂打下的基础,北徐又一口气建起了4条日产60吨的挂面生产线,钱像流水一样哗哗地流进来,北徐人乐开了花,都说“班长真厉害,见识就是高。”